老香港口述历史系列。铜锣湾与天后的地标,背后有什么秘史?
铜锣湾(英语:Causeway Bay)位于香港岛,是一个购物、娱乐及住宅混合的地区,隶属湾仔区,原来是当地海湾的名字,因海湾形似铜锣而得名,铜锣湾避风塘则在正中,在填海工程后海湾的铜锣形不复见,但“铜锣湾”却成为了当地整个地区的名称。港岛铜锣湾的“湾”以“环”为读音(长沙湾/土瓜湾为例): 香港粤语常以阴平的“湾”作阳平的“环”。但港铁却以“湾”报站,故部分市民以“湾”称之。
历史上当地名为“铜锣湾”的海湾因为填海而两度北移,原海湾范围变成了现今的维多利亚公园,现今的“铜锣湾”海湾仅指兴发街、维园道和鸿兴道之间的海域,而铜锣湾地区的范围东至屈臣道、麦连街及蚬壳街,西至坚拿道天桥,南至铜锣湾道及礼顿道。
铜锣湾主要分为东面的住宅区及西面的购物娱乐商场区,铜锣湾、跑马地一带早期本属东区,在香港区议会分区监察政府事务上,1980年代区议会把铜锣湾北及铜锣湾南划入东区,把铜锣湾中划入湾仔区,于1990年代亦新增属东区的铜锣湾东选区[2]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门的运作下,以及香港回归前的立法局选举分区下(港岛中),仍然是以于1963年法定分区为基础而进行,整个铜锣湾仍然属于同一划区。立法会于2014年1月22日通过的《二零一三年区议会条例修订令》,原属东区的“维园”及“天后”两个选区,于2016年开始改划入湾仔区议会的范围,自此整个铜锣湾均属于湾仔区。
#老香港口述歷史
#香港銅鑼灣
hkvia
刪除評論
您確定要刪除此評論嗎?